這不是占便宜:唐太宗為什么說長孫無忌是“自己的兒子”?
眾所周知,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也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唐太宗的大舅子。有意思的是,貞觀初年,唐太宗當著滿朝群臣的面評價長孫無忌是:“無忌于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那么唐太宗為什么說大舅子長孫無忌是“自己的兒子”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說平輩親友是“自己的兒子”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是占便宜的辱罵行為,但這一邏輯并不完全適用于朝廷君臣。自春秋以來,儒家經常以父子關系來比喻君臣關系,即所謂的“君臣如父子”。除了祖宗父母之外,現任君主在儒家禮法上是所有人的“君父”。
但君父終究比父親差了一點,因此只有關系密切并且深受信任的大臣才能與自己的君主合稱“父子”,比如曹魏的著名謀士劉曄就評價劉備和關羽的關系是“義為君臣,恩猶父子”。正因如此,唐太宗評價長孫無忌是“猶如子也”是表達兩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有特殊歷史背景的。
唐太宗登基后發現父親唐高祖給自己留下了很多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冗官”。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下令裁減官員和精剪機構,以減輕百姓的負擔。經過君臣數年的努力,唐朝中央官員從幾千人降到了六百四十三人,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如此大規模的裁減官員當然會引起很多官員的強烈不滿,而時任尚書右仆射兼吏部尚書的長孫無忌自然就成了發泄不滿的對象。再加上長孫無忌當時給人留下了“權寵過盛”的把柄,長孫皇后趁機逼迫長孫無忌辭職。長孫無忌辭職后便離開唐朝的中央行政系統長達十幾年。
唐太宗并不希望長孫無忌的辭職,只是拗不過自己的老婆。為了徹底平息對于長孫無忌的不利言論,唐太宗才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說:“無忌于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以此表明自己對長孫無忌的信任。唐太宗的這番話也為長孫無忌的東山再起埋下了伏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