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燕后簡公說起,燕國能說的不是豐功偉業,能說的只有子嗣香火
歷史上的燕國,有兩個簡公。一個是燕前簡公,是燕國第二十九代國君,一個是燕后簡公,是燕國第三十四代國君。兩個燕簡公有個共通之點,即都是默默無聞之輩。
這兩位簡公所處的時代,相距一百余年。正是在這一百余年間,春秋向戰國過渡。一代代燦若星辰的人物在這一百余年間先后出現,又先后逝去,大時代的風云變幻莫測。有志的列國諸侯都在努力的發展耕耘,欲圖登上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每個人心中都有座珠穆朗瑪峰。根據近現代編年史的推測,這一百余年間的燕國,經過了五代國君,平均跨度為二十年,其中最長的當屬燕后簡公,在位時間達到了四十余年,而最短的則是燕前簡公,在位也就十來年。
這個時期的燕國,雖說有史記載的國君就出現了五位,可是這五位國君也跟大多數燕國國君相似,都沒有留下過多的記載,即便是翻遍殘存的史書典籍,也難于發現他們的蹤影。中原事務中他們參與的次數不能用屈指可數來形容,完全就可說是沒有參與。
這個時期的燕國,雖然沒有過多的參與中原事務,但在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是有所成就的,至少從今天的考古來看,燕國此時大致已形成了薊城、臨易、易縣等多座都城共存發展的格局,這些城池大多已經發展成為燕國中最為繁榮富庶之城,環繞其間發展出眾多小城,居住著眾多燕國子民。
易縣之城中,曾發現有恒公、文公、昭王、惠王等十多位燕國國君墓地,今天的考古中據說曾發現有古河道痕跡,也即可能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這里,燕國都城是在大河之邊建城的。易縣所發現的那些國君,大多出現在兩代燕簡公之后,而燕簡公時代的政治中樞,則很可能出現在薊城之地,據《水經注》記載:城外南北均有燕王陵。據傳兩代燕簡公的墓地,都在薊城。
薊城在易縣之北,而在薊城之前,燕國尚且還有燕城、襄平等地,曾作為燕國公族的重要活動范圍,而且數百年間幾番折轉和遷徙,后來不斷的向南遷移政治中樞,則說明燕國歷代國君們,對中原還是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的。這種親近感,跟主動參與權力之爭無關,也跟要攀登權力的巔峰無關,這很可能是來自一種與生俱來的依附情感,燕國公族來自中原,或在他們心中始終存在著某種呼喚,只有中原才是公族子弟們真正的內心終極所在。
再來說說兩代簡公的后來。兩代簡公雖是公族子弟,周人講門第講出身,只有貴族與貴族之間才可能通婚,才可能延綿子嗣。但今天的河北河南之地,有很多簡氏子弟自稱為兩代簡公之后裔,認為簡氏之先祖即為兩代簡公,因為中間人物斷了很多代,又沒有準確的典籍記載,如果簡氏淵源屬實的話,那么兩代簡公的子嗣香火應是相當旺盛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