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除了元青花,這種瓷器也名震四海,燒造難度比元青花大多了
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這話顯然是說元代在制瓷業上沒什么突出成就,它既不像唐代“首創了釉下彩瓷,成為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時代”,也不像宋代“創燒出五大名窯,成為中國瓷器史上至今不可逾越的高光時代”。雖然元青花曾創造出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但那只是后人給出的市值,并不意味著它在工藝成就上對中國瓷業的發展有著與之匹配的貢獻。若論青花工藝,唐代就已有之,元代并非首創,它不過是將青花工藝進一步成熟罷了。
如此說來,元代瓷業就真的這么沒有成就感么?
非也!元代也有創新,而且是難度極大的創新!
本篇,咱們就說說元代首創的瓷器品種——青花釉里紅。
什么是“青花釉里紅”?
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鈷料)青色、又有(銅料)紅色所描繪的紋飾圖案,燒成后“青花”與“紅花”同現于器物表面(見上圖),這樣的瓷器就是“青花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是一種燒制難度極大的制瓷工藝技術。
其工藝難度有多大?我們先從“釉里紅”說起。
釉里紅
釉里紅瓷,是在瓷胎上以銅紅料著彩,然后施透明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其工藝原理是利用銅(氧化銅)在高溫還原氣氛下能夠出現紅色這一呈色反應。但是,由于氧化銅對于窯溫和窯爐氣氛非常敏感,最佳呈色溫度只有上、下十度左右的溫差,低于適溫,顏色即變黑灰;高于適溫,顏色就飛掉了(行話稱之“飛紅”),因此實際燒制過程中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故而釉里紅的成品率非常之低。
釉里紅紋飾
從博物館藏的元代釉里紅瓷器中,可以看到其紋飾圖案都比較“粗糙”,也即圖案都不夠清晰,“像素”較低,以這種品相都能入藏博物館,說明釉里紅瓷之稀有。
釉里紅的裝飾方法大體有三種:
1.用線條繪畫各種紋飾。這種裝飾方法非常容易產生“飛紅”現象,燒成后釉面圖案面目皆非,故而這種線繪釉里紅瓷器燒成率非常低。(江西高安窖藏曾出土有線繪的釉里紅開光花鳥紋大罐)
2.釉里紅拔白。也即在瓷胎上先預留出紋飾圖案,然后用銅紅料涂繪剩余部分,燒成后圖案花紋便顯露于一片紅色之中,形成“釉里紅地留白XXX”,如上圖中的這件“釉里紅地留白刻劃云龍紋四系扁壺”就采用了這種裝飾手法。
3.涂繪。即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涂繪出一定的花紋圖案。
上述2、3兩種紋飾方法雖然能夠降低飛紅率,但畫面效果就缺少了美感,或者說是精致感。因此,整體說元代釉里紅都夠不上精品瓷器標準。但其可貴之處在于:
銅紅料對溫度與窯爐氣氛的要求十分嚴格,在當時沒有溫度計的條件下,工匠們愣是憑著經驗把溫度控制在了適宜的溫差之內,將紅色呈現在了釉面上,從工藝的角度來說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青花釉里紅
了解了釉里紅工藝,我們再回過頭來說“青花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是將“青花”與“釉里紅”同時呈現在了器物表面上,也就是說在燒制過程中,既要滿足“青花”的燒制條件,同時也要滿足“釉里紅”的燒制條件。問題是青花的燒制條件與釉里紅的燒制條件并不一致,因此要想讓它們都表現出最佳色彩,其工藝條件的把控是非常之難的。這相當于把兩個難伺候的大腕給請到了一個劇組,兩大腕各有各的脾氣,各有各的性子,還誰都不讓著誰,因此要想拍出精品大片,就得看導演的功夫了。而在古代測溫、控溫全憑經驗的條件下,能夠準確把控好“青花”與“釉里紅”的燒造溫度,真的是太難了。
青花釉里紅燒造條件之苛刻,為其入門筑起了一道高高的門檻,即使有人能跨過這道門檻,也會因成品率太低而燒不起,賠本兒的買賣誰會干?
因此,元代青花釉里紅非常少見,并且顏值還都不在線。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