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三個創始人為什么分手 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創業
大家對《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應該不陌生,電影講的一個農村孩子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后留在學校當老師,因不擅長和領導相處,最后被領導處分,離職后和一幫朋友創辦了一個名為“新夢想”學校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新東方開創人俞敏洪的經歷。

1993年11月,俞敏洪放棄大學教師的工作下海經商,創立了新東方學校并逐步在全國34個城市建立了英語培訓學校。
剛起步時,新東方的員工都是俞敏洪的親屬。雖然沒有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但是這樣的現狀也不錯,不需要看管員工作時間,也不需要監控財務,因為都是自家人。
但是自家親畢竟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管理經驗缺乏的問題。所以到1995年俞敏洪意識如果想要再干下去,必需要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伙人。于是拉來自己的同班同學徐小平、王強入伙。
守業領導能力和全局觀上俞敏洪比徐小平、王強兩個人強,但是英語水平和對西方文化的解上俞敏洪不如他三人結合,彌補了雙方的缺乏,因此俞敏洪認為他最合適的合伙人選。
找到合適的合伙人,下一步就是擼起袖子大干一場了團隊剛成立的時候,大家的想法很簡單,三個人齊心協力奮勇拼搏,賺了錢三人均分,此時的股權分配是34%、33%、33%
學校興辦一年后,俞敏洪發現有人干得多,有人干的少,這時候要怎樣進行管理?俞敏洪認為有必要對合伙人和合伙人以外的員工的業績進行考評,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考評體制刻不容緩。
新東方剛開始的合伙制,包產到戶。俞敏洪只是簡單地把新東方分成了幾個板塊,比方口語由王強來做,出國咨詢由徐小平來做,考試由自己來做,各拿各的錢,這種合伙制非常松散,效率低下。
俞敏洪意識到一定要建立嚴格的股份制結構,規范企業管理制度。2000年,俞敏洪制對學校進行股份制改革,訂出一套統一戰略。
建立股份制結構的過程中,各種問題隨之而來。除了王強和徐小平,還有很多重要的人也要分股份。最后他劃分了11位原始股東,但每個人應分多少股份,又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其實在劃分股份之前,新東方100%股份都是俞敏洪的分配股份時,新東方的凈資產有1億人民幣,全是由俞敏洪投入。如果要把股份分出去,授予者在原則上應該出錢購買。但是以徐小平、王強為首的這些小股東聯合起來對俞敏洪說,股份我一定要的但沒有錢,如果你不劃分股份給我就散伙吧。
無奈之下俞敏洪只能贈送股份,但把股份送出去之后,還存在矛盾:俞敏洪單槍匹馬的時候,把自己應得的利潤都用于新東方的發展了而其他人的利潤則都放進了自己的腰包。
實行合伙股份制之后,目標是要把新東方做大,做成上市公司,所以要把所有的利潤都放在公司發展上。這樣一來,原來一年可以拿到200萬元的股東,現在只能拿50萬元。股東們發現分紅的錢變少了發生了強烈的滿意情緒。
最后,這些股東又覺得新東方的股份不值錢,而俞敏洪提出讓他把股份還給公司時,又不答應,對俞敏洪說:想要收回股份,那你出錢來買吧。于是大家又開始討論多少錢收,俞敏洪說按原來的凈資產1億元的價格回收,每1%股份100萬元,現金交易。為了這事,俞敏洪特地從朋友那里調來三四千萬元。結果定完價,這些股東又不愿意轉讓股權了。
據俞敏洪后來形容,當時各方利益難以平穩,安撫了這個又得罪了那個最后核心團隊成員就職的就職、跳槽的跳槽、另起爐灶的另起爐灶,爭權奪利到白熱化水平,連開創大佬間都變得氣氛火爆。最終,大家分道揚鑣。
因為股權不合理導致開創人糾紛不時而散伙是很多守業公司會犯的錯誤。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