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主要有三個方向
指責型人格是通過批評別人來提高自己的價值感,也并不是他有意的,而是在潛意識層面,成為了一種自動的減少個體焦慮的心理防御方式。
今天,我將和你談談指責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指責型人格的形成來自以下三個方向:

1.來自父母。
孩子的行為很容易模仿父母。其中,同性父母的副本占70%,異性父母的副本占20%。如果父母是指責型人格,孩子成為指責型人格的概率更高。
2.從過去的生活經驗來看
青少年被父母和老師批評太多,自我潛意識價值感嚴重不足。比如父母雖然不是指責型人格,但可能追求完美,或者不顧孩子智商,對孩子要求過高,導致批評過多。
老師批評的太多了。或者有嚴重的失敗創傷,進入潛意識。所有這些經歷都可能形成潛意識中的自我價值感。當然,沒有價值是痛苦的,人自然需要自己的價值感。
3.源工作環境
在社會上得益于吹毛求疵,長期以來形成了指責型人格。
比如當質檢員、檢驗員、審核員等。,通過挑別人的毛病,取得了優秀的工作業績,贏得了表揚、獎金、晉升、聲譽等。找茬行為加強了。
這就像一個人在走路,低頭看一萬塊錢,撿起一萬塊錢,然后走著走著就忍不住往地下看。推廣到生活中,逐漸習慣在家里挑別人的毛病。
一個真正聰明能干的人,是不會隨便指責別人的,因為這樣做說明情商很低。要知道,一個會做事的人,往往是不會隨便指責別人的。就算別人真的犯了錯,有缺點,也會先自嘲,然后再以自我行動來提示,教他們怎么做。
如果對方還沒醒悟,那就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批評對方。
總之,我們不會刻意指責對方。更重要的是,做事要寬容,要學會以德/理服人,只是怨天尤人,自高自大,別人是不會服氣的。總之,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后才是照顧別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總是責怪別人也是一種病態人格障礙。
這種人通常對他們的伴侶、朋友和親戚不友好。原因是指責型人格的患者會過于重視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也很難溝通。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