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什么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成。朝代不同,三個官職的名稱也有所不同。
西漢的三公今文經學家認為是司馬、司徒和司空,古文經學家認為是太傅、太師、和太保,但自漢武帝時起,三公被正式定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里面設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主要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是沒有軍權,下達站令的時候需要聽從皇帝的命令,并且調動軍隊時必須有皇帝的符節;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他的地位想放于副丞相,主要負責管理圖籍、走賬、監察百官。御史大夫又下設于是中丞、侍御史和監御史。
三公九卿制度的明確建立是在秦王朝,是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制度。該套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原來丞相一職的權力。
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歸于皇帝管轄,聽從皇帝命令,便于皇權的集中。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面為丞相的助手,另一面供內廷的差遣。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