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明明知道殺了關羽會引來劉備的報復,為何還要殺了關羽呢?
其實這事得兩說,分為《三國演義》版本和正史版本。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派出呂蒙偷襲荊州后,關羽也在襄樊前線敗退,由于呂蒙使用攻心計,善待關羽士卒,關羽士卒毫無戰心,大多棄關羽而投靠呂蒙,關羽因此而敗走麥城。
在關羽失敗逃亡的過程中,孫權是不想殺關羽的,東吳派去攔截在羽的人馬,比如蔣欽,一見到關羽,首先就是叫關羽投降,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斬殺,關羽不肯投降,才打起來。
孫權還派出諸葛瑾前往麥城勸降關羽,關羽還是不肯投降,仍然選擇逃亡,然后是朱然攔截關羽,同樣是先喊話叫關羽趁早投降,關羽還是不降,最終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擒獲,并押解到孫權面前。
從東吳將領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勸降關羽開始,明顯就是孫權下令讓諸將先要求關羽投降,不投降再動手,到了最后關羽被俘虜后,孫權還親自勸降,關羽還是不從,孫權的主簿左咸才向孫權建議,殺掉關羽,并列舉出曹操勸降關羽的例子,于是,孫權經過思考,殺了關羽。
孫權殺了關羽之后,關羽魂魄不散,并在東吳的慶功宴會上,關羽魂魄附身呂蒙,害死了呂蒙。
關羽被殺后,張昭聽聞,立即從東吳趕到荊州求見孫權,張昭對孫權說:關羽與劉備義結金蘭,發誓共生死,現在劉備占據益州,又有諸葛亮作為謀臣,還有張飛、黃忠、馬超、趙云等虎將,如果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東吳不能抵擋啊!
孫權一聽,大驚失色,連忙問張昭怎么辦?張昭立刻給孫權出了一個主意:只要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讓劉備知道,這是曹操的主意,就能將禍水引向曹魏,那樣東吳就能安全了。
在三國演義中,這段張昭與孫權的對話來看,孫權殺關羽壓根就沒有想到劉備會報復,還是張昭想到的,提醒孫權,在孫權來看,關羽不愿意投降,又一心向著劉備,不殺關羽,關羽遲早還是要逃回劉備那里的,將來就會招來當初曹操所受的大患,留著也沒有用,所以就殺了關羽。
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三國演義中的孫權,作為東吳的最高領導人,好像智商就差遠了。
不過在正史上,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孫權殺關羽,是早就計劃好的行動,在呂蒙白衣渡江之前,孫權就制定了整個戰爭的計劃,包括殺關羽,甚至都不用再回報孫權,而是抓住后直接殺,沒有絲毫勸降余地。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后,孫權確實也派人勸降過關羽,但這并非孫權本意,估計也只是瓦解關羽的士氣而已,當時的關羽已被圍困在麥城,只有數百人,缺兵少糧的,根本起不了什么風浪,關羽被擒殺只是時間問題。
在正史中,關羽居然假意接收了孫權的投降,是不是沒想到,但這是關羽的誘敵之計,為的是自已能安全的逃走,關羽還在麥城城墻上樹立旗幟,安排假的士兵站在城墻上,然后關羽親自帶著十多騎隨從從小路逃走。
但是東吳軍隊早就切斷了關羽逃命的路線,在半路上設下埋伏,就等著關羽鉆進埋伏圈,然后關羽被東吳將領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在臨沮(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所擒獲,隨后不久就被斬殺。
馬忠抓獲關羽之后,就立即斬殺了關羽,根本就不用再次通報孫權,也就是說孫權早就下了命令,抓到關羽直接斬殺,或者當場斬殺,所以關羽才會這么快被殺。殺了關羽后,關羽的首級同樣被送到曹操那里。
從孫權這一系列的反應來看,孫權殺關羽壓根就不怕劉備報復,因為孫權作了兩手準備:
1、與曹魏交好,并臣服;
2、占據整個荊州,做好防守。
孫權殺了關羽將首級送到曹操這事,在正史上來看,并不是嫁禍曹操的,而是給曹操納的投名狀,顯示孫劉聯盟已正式分家,今后我孫權跟劉備正式絕交,所以向曹丞相來稱臣,但曹操沒多久就病死了,于是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換取曹魏的支持,或者不在劉備攻打東吳,同時出兵攻吳,避免兩線作戰。
孫權唯一擔心的就是兩線作戰,如果只有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是一點也不擔心,至少從他的行為來看是這樣,孫權臣服曹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曹魏不要渾水摸魚,或者落井下石。
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孫權并不懼怕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中,當年年僅27歲的孫權,都不懼怕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就敢以周瑜三萬兵力迎戰曹操,孫權連統一北方的曹操都不怕,會怕劉備?千萬別看不起孫權,孫權被三國演義矮化了,正史上的孫權就沒有怕過誰。
孫權在政治上麻痹曹丕的同時,積極做好了兩線作戰的軍事準備,孫權其實是一個思考問題非常全面的人,而且是一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人,他所作的事情,往往都是非常有把握,包括殺關羽,和面對來自劉備的報復。
圖片來自網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