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后,東吳如何單打獨斗,對付曹魏和后來的晉朝呢?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英雄輩出,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戲東漢三國最后的贏家竟然是司馬家族,這恐怕是任誰也沒有想到的。
東漢亂世開局的黃巾軍,把天下徹底拉入混戰的董卓,討伐董卓的諸侯聯盟盟主袁紹,拿了玉璽想要當皇帝的袁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集團,占據益州、漢中想要匡扶漢室的劉備集團,雄踞江東曾想要劃江而治的孫吳集團,這些亂世之豪杰,在開局之初沒有人會把那個司馬懿看在眼里。
可歷史就是這么吊詭,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成了亂世的最大贏家。雖然他不是終結者,但他卻為他的家族鋪了一條道,把司馬家族一步步地推向了那個寶座。
分析
司馬家族,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后來的司馬昭,最擅長的都是隱忍。否則的話,他們是沒有機會成為最大贏家的。
司馬炎雖然是西晉的開國皇帝,可無論是從能力還是從個人魅力,司馬炎如果沒有家族前輩為他鋪墊,想要問鼎寶座那都是不存在的。
可他卻成為三國“投機”最大成功者,所依賴的基本上就是魏、蜀、吳三方之間的消耗。
從時間線上來看,曹魏集團滅蜀漢是公元263年,司馬炎稱帝是在公元266年,東吳滅亡三國歸晉是在公元280年。
也就是說,晉朝是在曹魏滅蜀漢之后才建立的。滅掉蜀漢的曹魏集團,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天下絕大部分的勢力范圍。所剩下的敵人,只有雄踞江東的東吳一方。
可為了滅東吳,曹魏加上晉朝又用了十七年的時間。面對如此巨大的實力差距,東吳到底是怎么又堅持了十七年呢?
蜀漢滅亡之后的東吳局勢
蜀漢是公元263年滅亡的。此后的曹魏集團占據了蜀漢集團的地盤,對東吳集團基本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
對東吳而言,曹魏集團不僅在財力、人力上有著巨大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曹魏有了多個突破點向東吳發動攻勢。如果是多點攻擊,即便是曹魏用人海戰術東吳也很難抵擋。此時的東吳是岌岌可危的。
不久之后,東吳的統治者孫休死了,替代他的就是東吳最后一任皇帝孫皓。繼位之初的孫皓還算馬馬虎虎,也施了仁政。
但不久之后的孫皓就開始原形畢露了,不僅殺了在他稱帝道路上的最大支持者,人性也開始變得扭曲了:
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孫皓只有這兩下子,東吳能支撐五年就算是天佑東吳了。可結果是孫皓就撐了十七年。這又是為何呢?
東吳此時出了一個牛人,那就是曾經大都督陸遜之子陸抗,這是一個不遜于自己父親的“三國二代”;
曹魏和西晉的統治者都不夠牛,要是換成牛一點的人,東吳也許能更早的沒了。
公元276年鮮卑在西晉的后方作亂,讓西晉暫時停止了伐吳步伐,給了他一些茍延殘喘的時間。
當然,孫皓也不是那么的不堪。此人雖然殘暴、荒淫,可并非是完全的糊涂君主。
東吳的掙扎
蜀漢滅亡的時間是公元263年,在蜀漢滅亡之前,東吳也曾派遣援兵要去支援蜀漢。唇亡齒寒的道理,孫休是很明白的。但援兵沒有到,蜀漢就先沒了。
所以,孫吳一方立刻就讓支援部隊停止了腳步。把支援部隊回撤,開始準備進行戰略防御。此時的東吳只有全面防御才有可能抵擋得住曹魏。
魏使將軍胡烈步騎二萬侵西陵,以救羅憲,陸抗等引軍退。
1、交州爭奪戰
孫皓這個人,如果說沒有能力那應該是不客觀的,這是一個有能力的糊涂人。在他的身上有殘暴、好色、貪杯等眾多人性上的弱點,可他也是一個想有作為的皇帝。
夸張點說,孫皓的性格底色方面有一些接近商紂王,這是一個好戰之人。在孫休死后,東吳發生過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三國末期大事件之一的交趾之亂。
其實,早在孫休死之前,交趾就已經有了大亂的跡象,只不過最后通過一些手段暫時平復了。等到孫休一死,事態開始擴大。
整個交州很快地倒向了曹魏勢力。等到司馬炎于公元226年稱帝之后,交州就成為了西晉的勢力范圍。這一次的反叛,對東吳集團的打擊是沉重的。本就勢力不足,如果再少了一塊地,那就更容易被敵人所包圍了。
于是,孫皓親自率領軍隊,與西晉展開了交州爭奪戰。從戰略角度來看,孫皓這次軍事行動,屬于積極戰略防御。
不管孫皓是否真的通曉軍事,總而言之,重新奪回交州對東吳的積極影響極大。即便有人覺得孫皓此人窮兵黷武。可交州一戰是沒有錯的。而最終的結果對東吳也是可喜的,交州重新回到了東吳的手中。
2、西陵之戰
西陵之戰,是后三國時代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最終的結果是以東吳破晉而宣告結束。從戰略意義上而言,這是一次防守反擊作戰,也為東吳的滅亡延緩了時間。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一戰,成就了“羊陸之交”的歷史佳話。
可以說,西陵之戰無論是從開局還是到進程對東吳都是相當不利的。除了整體的兵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戰中,東吳有很多將領都相繼背叛。
戰爭的開局是因為東吳將領背叛而開始的:
鳳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闡。闡不應,據城降晉。
為了奪回西陵,陸抗率軍圍攻西陵。陸抗既然出手,西晉一方也不會閑著。于是,西晉那邊派來了羊祜。為了避免腹背受敵,陸抗用了最為傳統的軍事手段圍點打援:
抗聞之,日部分諸軍,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敕軍營更筑嚴圍,自赤溪至故市,內以圍闡,外以御寇,晝夜催切,如敵已至,眾甚苦之。
當然了,與主動的圍點打援不同。這次圍點打援不是為了消滅敵人的援兵,他只是為了暫緩敵人的攻勢。沒有更為深層的戰略意義,就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
為什么要爭取時間呢?因為西陵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雖然是由陸抗率軍來攻打西陵,但西陵城糧草充足,城防堅固,不是那么好打的。沒有長期的圍攻,一定會遭遇極大的損失。
可就在這個時候,羊祜的部隊抵達到東吳的另一重鎮——江陵。此時,對于陸抗而言是難以進行抉擇的。
羊祜圍攻江陵,是因為江陵重要,他在使用一招攻敵所必救。江陵固然不能丟,羊祜的戰術沒有錯。可此時,陸抗展現了自己的戰略眼光。
在陸抗看來,從戰略格局而言,西陵要比江陵更重要。一方面江陵的城防比西陵更勝,羊祜不一定能拿下江陵。而另一方面,即便江陵被拿下,只要能把西陵奪回,敵人軍不會形成有效的戰略格局。
可如果放棄了西陵,而又沒有守住江陵,那西陵、江陵就會形成戰略呼應,這樣對東吳整體格局的打擊會更沉重。
之后,就是陸、楊二人你來我往的軍事技巧的較量,這與整體戰略、戰術關系不大,就不做詳談了。二人是互有輸贏,雖是敵人,卻也惺惺相惜。
就在相持不下的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完全影響了戰爭的走勢。東吳遭遇到了第二次的背叛:
將軍朱喬、營都督俞贊亡詣肇。
“背叛”尤其是重要的背叛,這絕對是一件能夠改變戰爭走向的事情。至于怎么樣的改變,那就要戰爭操盤手來完成了。
西陵戰場,雖然是羊陸二人的戰場,可相比之下,戰爭的天平還是更偏向于陸抗,只有陸抗才是這次戰役的真正操盤手。
遭遇背叛的陸抗,迅速做出了最為重要的安排:
抗曰:“贊軍中舊吏,知吾虛實者,吾常慮夷兵素不簡練,若敵攻圍,必先此處。”即夜易夷民,皆以舊將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處,抗命旋軍擊之,矢石雨下,肇眾傷死者相屬。肇至經月,計屈夜遁。抗欲追之,而慮闡畜力相領,伺視間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鳴鼓戒眾,若將追者。肇眾兇懼,悉解甲挺走,抗使輕兵躡之,肇大破敗,祜等皆引軍還。抗遂陷西陵城,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換防——排兵——佯追——轉攻。一系列的操作行云流水,西陵之戰在陸抗的操作下取得勝利。
3、最終被滅
西陵之戰的兩年后,陸抗病逝。其實,在西陵之戰剛剛結束,他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而此時的孫皓因為有交趾之戰、西陵之戰兩次軍事戰爭的勝利,開始膨脹起來了。對西晉發起了多次的小進攻。可結果卻是無功而返:
吳主既克西陵,自謂得天助,志益張大。
綜合國力的不濟,沒有優秀將領做統帥。最后所帶來的,就是東吳集團國力無端的消耗,而孫皓也成為了窮步黷武的代名詞。
又是兩年之后,公元276年,西晉的一切準備都已經就緒,在羊祜的訓練、操盤之下,西晉完全可以對孫吳集團發動攻勢。而此時,北方最為不足的水軍也完全成型。
可就在這個時候,西晉后方發生動亂,鮮卑叛亂了。于是,攻打東吳的計劃只好作罷,西晉要專心解決自己的后方。
等到公元279年,西晉的后方也沒有了什么事,滅吳計劃重新開啟。司馬炎派二十萬大軍,兵分六路,水陸齊發,以摧枯拉朽之勢平滅東吳。
結語
蜀漢滅亡后,吳蜀聯盟徹底瓦解,只剩下東吳來獨自抗爭。
無論是曹魏集團,還是后來的西晉,對東吳而言都是龐然大物。這是綜合國力的整體缺失,沒有任何的奇謀可以扭轉。
此時的東吳,被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三年?五年?別管是曹魏集團或者是西晉的司馬都認為可以很快滅吳,沒人想到會又用了十七年。
這十七年,在我看來既有東吳的努力,也有運氣的成分。
蜀漢被滅,東吳立即展開防御,這是準確應對的第一步。孫皓登基,此人如何先不說,但他能夠親率大軍獲得交趾之戰勝利,重新取回交州,不得不說,這次抗爭是被動防御向主動防御的轉變。
之后的西陵之戰,東吳集團大破西晉,這又是一次延緩滅亡之戰。只不過西陵之戰的事就不好說了。孫皓對西晉頻繁發動進攻,這的確消耗的東吳的國力,可即便孫皓不這么做,那還能怎么做呢?
他無法休養生息,他如果不主動進攻,就得防御。窮兵黷武固然不對,可僅從軍事而言,這何嘗不是無奈之舉。
之后,鮮卑的叛亂帶給了東吳運氣,讓他們的滅亡又延遲了四年。可這又有什么用呢?國力的差距不是幾點外來運氣可以改變的,該滅亡的,遲早還是要滅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