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個致命缺點劉備都沒轍,最終導致自己英年早逝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無數光輝燦爛的形象,其中諸葛亮毫無疑問是小說中的第一主角,作者用極其褒義的語言來描繪諸葛亮,使諸葛亮成為忠義、智慧的一代亮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人無完人,諸葛亮不可避免的也有自己的缺點,甚至最終成為自己因年早逝的主因。劉備盡管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年代久遠,已經淪為靠編席為生的底層百姓,沒有袁紹四世三公那樣顯赫的身世,沒有曹操那樣的家族背景,沒有呂布那樣的頂級武功,劉備有的最大的財富,只有大街上認識的關羽和張飛。但是,劉備卻最終一手創立了蜀國,劉備個人擁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遠大抱負,同時,劉備求賢若喝、知人善任,手下擁有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更有諸葛亮的誓死輔佐。
一、諸葛亮事必躬親,不懂放權
諸葛亮個人擁有極高的智慧,但是,無論是作為軍事還是一國丞相,諸葛亮事必躬親,完全不懂放權。劉備都可以將軍事權完全交由諸葛亮負責,諸葛亮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應該充分發揮手下武將和文臣的作用。凡事親力親為,不放心別人代勞,一個人無論多強,畢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干的多、吃的少最終將自己活活累死,就連司馬懿都預測到諸葛亮活不久了。
二、諸葛亮過于小心謹慎
作為軍事統帥,謹慎固然是好事,但是行軍打仗太過于謹慎就會喪失稍縱即逝的戰機,諸葛亮謀略過人,但凡事求穩,不肯冒險,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凡因為下雨、糧草不濟、失去一定的戰略之地,就匆匆撤兵,導致之前的戰果轉瞬即逝。
魏延獻子午谷奇謀,同樣是被謹慎的諸葛亮否決。如果魏延率領本部人馬從子午谷進入關中,蜀國拿下長安甚至占領關中平原機會非常大。即便子午谷魏國有伏兵,蜀國喪失的也無非是魏延一部3000多人而已,而一旦成功,得到的則是整個關中。三、諸葛亮不善識人,不擅用人
劉備是個明君,劉備的求賢若喝、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成為他最終稱帝建國的法寶,“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委以重任便是最好的例子。相比于劉備的知人善任,諸葛亮卻是另外一個極端,向來事必躬親,對手下缺乏信任,最終不僅自己失去了生命,也讓蜀國國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諸葛亮不善識人、不擅用人,導致蜀國人才斷層,以至于后期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不利局面。強如關羽、趙云、姜維等文武全才的大將,歷練的機會非常少,沒有從一個陣前廝殺的大將提升為統領一方的統帥。對比蜀國的五虎上將和魏國的五子良將,蜀國五虎上將最強的關羽鎮守荊州,結局是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貿然報仇、病死白帝城,而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成為對抗東吳的前線統帥,威震逍遙津。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