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醉”與“不醉”都恰到好處?
(一)亦悲亦喜的求仕路
四歲時父親病逝后,歐陽修與母親寄居在隨州叔叔家。叔叔家經濟窘迫,童年的成長環境十分艱苦。歐陽修自幼好學,家中沒有什么藏書,就到別人家借書來抄,常常書還沒抄完,已經基本能背誦了。叔叔安慰他母親說:孩子如此聰明好學,一定能光耀門楣,揚名天下。
1023年,十七歲的歐陽修第一次參加鄉試,由于在使用官方指定的韻律方面出了問題意外落選。他沒有灰心喪氣,回家繼續努力學習,三年后終于過了鄉試。但次年進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貢生考試又落選了。按照當時的規矩,回鄉參加考試必須從鄉試重新開始,這意味著前幾年的時光白白浪費了。
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問題,那就是鉆考生錄取上存在地區差異的空子,憑關系或金錢到錄取比例相對高的城市去報名參加考試。說直白一點,就是當“考試移民”。這辦法在古代就稱之為“科舉移民”吧。他發現有考生在當官父親的運作下,“報名地”從以前的常住地轉到開封去參加鄉試,并順利地通過了以后的試和殿試。可嘆的是歐陽修既沒有“權勢”也沒有“財勢”,只能望洋興嘆。但他沒有像有些文人那樣破罐子破摔,到青樓歌館去混日子。到了這一年的深秋,他帶著些許失意離開京城外出游學。
歐陽修途經云夢時,專程到當時在漢陽軍任職的胥偃家去拜訪。胥偃字安道,潭州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人氏,是當時的文壇名人,心胸寬厚,慧眼識才,一下子就把歐陽修瞧上了眼,將其留在自己身邊,還不時帶著他去拜訪文壇的知名人物。
1029年春,在胥偃的保舉下,歐陽修獲得了在國子監參考的機會,考取了第十四名。當時的主考官晏殊若干年后曾說,歐陽修文章寫得好,但當年的鋒芒太露了,幾位考官一致同意給他低一點的排名,以便挫挫他的銳氣,使他以后成就大才。
考取進士后,他被派到洛陽去做官。如果說后來當了他岳父的胥偃是自己生命中是遇到的第一個貴人,那么在洛陽任職的直接領導錢惟演則是他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
錢惟演是吳越王錢俶的第七子,北宋大臣,“西昆體”的骨干詩人,錢惟演很少讓歐陽修干瑣碎的行政事務,使他有不少閑暇時間與梅堯臣、尹洙等文友一起切磋詩文,這為他以后的厚積薄發奠定了基礎。日久天長歐陽修在思想和文學創作上也受到了錢惟演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醉”與“不醉”都恰到好處
1045年慶歷新政失敗,年近四十的歐陽修為范仲淹等人辯護被貶到了滁州任職。歐陽修天性曠達,非常看得開,對他來說,有酒有山水,在那里當官都一樣。
滁州的山水是美麗的,唐代詩人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就留下了著名的山水詩《滁州西澗》,兩百多年后歐陽修來了,忙完公務,撰寫作品之余,帶上酒出門去尋山訪水,找好友談論經和道。“朝而往,暮而歸”,這樣的日子真的很美哦。即使在夏天,歐陽修組織大家在荷塘邊擊鼓傳花做游戲,也仍離不開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這是他的《醉翁亭記》中的名句。在北宋詞壇上,歐陽修可以說是最喜歡飲酒的一個人。據筆者分析史料,歐陽修對于飲酒能夠高水平地掌握好哲學上所說的“度”,恰到好處地介于“醉”與“不醉”之間,雖然無力改變煩惱但可以喝點酒來淡化它,同時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歐陽修的智慧。
1048年歐陽修調任揚州,他的屬下和滁州老百姓來送他,他和大家一起同飲告別酒,寫的《別滁》詩云: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意思就是說:演奏越是動聽,越容易催人淚下,舍不得別離,像平時一樣喝點酒可以,不要彈奏樂器讓情緒失控。
(三)飲水思源,當好伯樂
歐陽修年青時,因有胥偃、錢惟演等前輩的賞識和推舉,才得以脫穎而出,令他對“知遇”兩字感觸很深。歐陽修飲水思源,做了官且在文壇有地位后,當起了為后輩搭橋鋪路的伯樂。
1057年禮部貢生主考官歐陽修,發現了一份卷子極富才學,文風清新灑脫。當時的正規考試卷子都是匿名的,他估計是自己門生曾鞏的卷子,為了避嫌,給這份卷子評了第二名。張榜時才發現這份卷子是蘇軾作的。
歐陽修對這位比自己小30歲的年輕人刮目相看,作出了“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的預言,以后果然如此。除了口頭夸獎,歐陽修還做到了外舉不避疏,內舉不避親,對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程顥、呂大均、包拯、韓琦、司馬光等有真才實學的后生都大加贊美、竭力推薦,使這些默默無聞的后輩最終嶄露頭角,日后成長為文匠巨匠、曠世大儒或歷史名臣。
歐陽修一生都嚴謹治學,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老年時還常常將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拿出來修改。夫人心疼地勸他,你不是小孩子了,還擔心先生罵你嗎?歐陽修說:不怕先生罵,就怕后生笑。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理事、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理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