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大將晉鄙為何不認賬,并不情愿交出兵權
在中學課本中,我們學到過“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它出自于《史記魏公子列傳》,表現了信陵君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大概也因為仁義的品格,司馬遷對信陵君的評價,遠遠高于戰國四公子中其他三位。李白在詩歌中高度贊揚信陵君: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云。
竊符救趙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在長平之戰后,秦國兩路進軍,對趙國進行了滅國之戰。其中一路直逼邯鄲城下,形勢岌岌可危。趙國向魏國求援,魏國本來也派出了晉鄙帶兵解救。但是,秦國卻向魏王帶話,不準插手,否則后果自負。
魏王只好命令晉鄙停止進軍,屯兵在鄴,實際上是首鼠兩端,采取觀望的態度。趙國平原君只好向信陵君求救,還以姻親關系說情。信陵君在侯生的建議下,利用魏王寵妾如姬偷取了虎符,并且斬殺了帶兵大將晉鄙,取得兵權,這才解了邯鄲之圍。
這個故事并不算復雜,但讀者們有沒有想過,既然虎符可以調動軍隊,信陵君也偷來了虎符,為什么還要殺死魏國大將晉鄙,白白犧牲自己人?
這就要從原文說起,我們看到《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的: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請注意,晉鄙合上兵符之后,還“疑之”,那為什么會質疑?兵符是如姬從魏王臥室中偷來的,是貨真價實的,沒有半點毛病,為什么懷疑呢?其實,晉鄙已經在人生的最后一句話中說出了原因——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虎符制度傳說是由姜子牙創立的,史料考證出現在春秋時期。它是古代君王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制作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并且一分為二,一半交給將帥,一半由君主掌握。將帥只有練兵的權力,只有兩個虎符合并為一,持符者才能真正調兵遣將。
除了虎符以外,戰國時期還有鷹符、龍符等等,但在隋朝時,逐漸演變為鱗符。唐朝為了避祖先李虎的諱,改為魚符和桃符。到了宋朝又改為虎符,元朝變成了簡單的虎頭牌,總之就是一種信物,一種令牌。
既然如此,回到開始的話題,晉鄙見到虎符勘合無誤后,為什么不乖乖交出兵權,還質疑真偽,導致殺身之禍呢?
原來,他不是質疑虎符的真假,而是信陵君缺乏更重要的信物。虎符固然是一個重要的流程,但還要有君主的命令,黑紙白字寫下了命令,即正統朝代所稱的圣旨。圣旨之上還要有發兵的時間、規定的地點以及監軍姓名等詳細記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用兵并非小事,并不是真的用個虎符就能調動千軍萬馬,將軍在外更不是只認令牌不認人。除了圣旨之外,為了確保信息無誤,國君甚至還要派出不止一人的大臣前往,實際上就是認證。在認證物證都一致的情況下,虎符才有了法律效應,將軍才會確信是國君的意圖。所以,晉鄙雖然看到了虎符,卻依然對信陵君“單車來代之”有疑惑。
晉鄙是魏國的老將,有“嚄唶宿將”之稱,不是毛頭小伙子,深知這一整套流程。關鍵他對魏王忠心耿耿,并不是信陵君魏無忌一黨,所以沒有那么好忽悠。信陵君也是官場老油條,也精通這一整套流程,所以早就布置了殺招,安排朱亥將其擊殺。
按理來說,即便殺死晉鄙,信陵君還是沒有取得帶兵的合法權力。只不過晉鄙一死,下面的軍官威望不足,無力反抗信陵君。明知道他是矯詔,依然不得不硬著頭皮聽命。對于趙國來說,這是幫了大忙,但對信陵君來說,這是犯上作亂的大罪,所以他再也不敢回到魏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